要判斷自己是否喜歡對方,在散步時,配合對方的距離和呼吸,短時間內展開的話題和使用的詞彙,每一項都是能幫你判斷的重要因素。
這裡沒有提到謊言,因為謊言只是真理反方的極端。有時候,文章會提出正方及反方論證,讓讀者自己決定要站在哪一邊。
政治哲學家漢娜.鄂蘭也提過:「說謊,就是刻意否認真相。新聞工作者當然要保持客觀,也就是真實地報導。當然,如果事實有誤,或有新的發現,就有訂正的必要。但是,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客觀可言。也就是說,這種人論述時既不承認理性的規則,也沒有實事求是的概念。
我們用不同的方法觀察事物,這和我們的人生經歷有關。為了說謊,他必須掩蓋事實,或是模仿真相。「我不想對川普肯定太多,但是我認為他或者說他的政府在智慧財產權問題上,批評中國是正確的,」她說。
」 中國成為焦點 從針鋒相對的關稅政策引發的貿易戰,到美國向其他國家施壓,阻止和中國公司華為合作建設5G網路,川普在中國問題上的對抗路線,使得這個亞洲國家成為國際焦點。文:Cristina Burack 從2016年競選初期開始,川普(Donald Trump)就用兩個英文單詞闡明他的外交政策目標: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 )。雖然美中緊張關係在川普之前就存在,但川普令其「變得更加尖銳和清晰」。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沙烏地王室高層捲入這樁記者謀殺案的情況下,川普對沙烏地政府表示支持。
「如果你從(伊朗外長)扎里夫和伊朗人的角度看,來自美國政府部門和川普推特的說法反覆出現矛盾時,你很難確定美國的立場到底是什麼。「總統就其在貿易領域的行動,向中國提出挑戰是正確的。
隨後,他又將美國退出了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和2015年巴黎氣候協議。單邊主義和對抗是川普外交政策的特點,伴隨著人事更替頻繁、意外事件不斷,也越來越讓人困惑不解。麥克米倫認為,這些緊張的關係將帶來持久性的改變。」德魯說,「國防部說一套,川普推特說一套,內容前後不一。
損壞跨大西洋關係 2020年2月,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在對跨大西洋關係的評估中寫道:「川普對多邊主義的敵意,代表了美國和歐洲各國之間的原則性差異。多倫多大學和牛津大學歷史教授、美國外交關係協會訪問歷史學家麥克米倫(Margaret MacMillan)說,美國「真的破壞了對它有益的同盟國家和國際機構網路。」 事實上,皮尤研究中心9月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許多國家對美國的支持率已降至幾十年來的最低水準。麥克米倫說,在川普的領導下,「他們(專制領導人)不會從美國受到任何阻擊。
」 肆無忌憚的獨裁者 川普四年總統任期的另一個後果是,專制統治者在全球舞台上變得肆無忌憚。摒棄多邊主義 上任伊始,川普就開始破壞國際合作。
就職後僅僅3天,他就宣佈美國退出和亞洲國家簽訂的貿易協定——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 ©️ 2020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
無論11月3日美國大選的結果如何,川普領導下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方式的變化,都已經在全球外交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下梳理了一些主要的變化。推特外交的危險 在外交政策溝通方面,川普和他領導的政府在不同的時間、通過不同的溝通渠道發出好鬥的言辭——尤其是川普的個人推特賬戶。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雖然其中有些獨裁者在川普之前就已經在位,但是川普與他們的交往,從不加批評到表達欽佩,顯示出對他們的執政方式的潛在認可,並透露出對違反人權的行為無意理會。麥克米倫也持類似觀點。
你得信任你的朋友,這種信任關係一旦被打破,就很難重新建立,」她說,「歐洲原本已經習慣依賴華盛頓大哥。」 德魯並不認為僅靠推特就能引發衝突。
我認為這讓美國的全球地位大大削弱。然而,「在既有的升級框架、敘事或者歷史性衝突之下,使用推特導致意外或衝突升級,超過不使用推特的情況。
他對中國的尖銳批評受到了許多人的歡迎,他們認為中國長期以來不公平地從全球貿易中獲益,同時又從事著侵犯人權的勾當。」外交關係協會主席哈斯(Richard Haass)在川普外交政策中期評估的前言中寫道。
他多次質疑北約等同盟組織的價值,宣佈從德國懲罰性撤軍,頒布對歐盟的貿易關稅,並威脅制裁從俄羅斯到德國的天然氣管道「北溪2號」工程。倫敦國王學院科學與安全研究中心,研究社群網站和衝突升級的德魯(Alexi Drew)指出,美伊關係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說明川普的推特外交使國際對抗變得多麼困難和潛在危險。也許現在歐洲人正在說,我們顯然不能這樣做,我們將不得不——正如我們幾十年來一直在談論的那樣——更多地發展我們自己獨立的外交政策。其中一個例子是記者哈紹吉(Jamal Khashoggi)遇害後川普對沙烏地阿拉伯的立場
而印度在實施最為嚴厲的封城措施後,經濟活動也幾近停擺,商業投資下降47%,消費者支出下降近27%。目前的好消息是,用於衡量服務業和製造業表現的採購經理人指數(Project Management Institute)皆呈現連續增長,表示印度的經濟活動正在逐漸復甦,但究竟何時能回復到疫情前?或許得等到印度國內疫情穩定後才可初見端倪。
小結:印度是否該向孟國取經 雖然印度政府與一些專家,對於拿實質GDP說事表示沒意義,因為若印度是按購買力平價的匯率計算,其GDP依然是贏過孟加拉的。2020剩兩個月,印度的每日新增病例也才趨於平緩,在後疫情時代,印度將如何利用其高技術勞動力以及政策兌現天賦,無疑將會牽動南亞地緣經濟版圖的勢力消長,值得關注。
另外相較於印度,孟加拉的國外匯款也有所上升,並無明顯原因造成該現象,但據孟國BRAC銀行董事長Ahsan H Mansur表示,可能原因在於國外僑居的公民匯款、由於孟加拉在儲蓄工具上有些不錯的選擇,所以有些人選擇使用本國的儲蓄工具……等等。觀察點1:GDP增長率與人口增長率的變化 或許我們可以從GDP增長率以及人口增長率觀察,印度在2015年時GDP增長率還能以7.9%超過孟加拉的6.5%。
即便封鎖結束後,經濟活動並無明顯起色,無論觀察印度的貿易平衡(入超),亦或觀察其GDP在最終財之比例分配(家庭消費59.1%),皆顯示印度為內需導向型國家,在國際、國內經濟情況皆不明朗的狀況下,與去(2019)年同期相比,印度在今年Q1的經濟表現驚人的退化了23.9%。另外,孟加拉依靠低技術的勞動產業創造經濟成長的模式,或許在疫情衝擊當下,印度政府也可考慮是否參考,以較低就業門檻的產業釋放其勞動人口潛力。「COVID-19」(2019年新型冠狀病毒疾病,以下簡稱武漢肺炎)疫情皆對兩國經濟造成痛擊,孟加拉身為世界第二大紡織品出口國,隨著西方市場的逐步開放,孟國成衣產業於4月、5月時損失的紡織業訂單(31.8億美元)收回了約9成,而這些訂單進一步帶動了孟加拉的經濟表現。但筆者認為,印度仍然必須正視孟加拉的經濟成長,畢竟實實在在的成長率是無法忽視的。
當雙方的人口成長比率相差不多,但GDP成長率卻是逐漸縮小差距並超越,那今年印度的GDP成長率乃至人均GDP為孟加拉超越自也不是太奇怪的事情。觀察點2:經濟結構 此外,產業結構或許也是個原因。
另外,婦女就業率也是個需改善的方向,根據世界銀行的統計顯示,印度的婦女勞動就業率僅20%,而孟加拉則為36%,且還在持續上升中。但過了2016年的高峰後就逐年下降,反觀孟加拉則是逐年攀升至2019年的8.1%。
國際貨幣基金於10月初時發布新一期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World Economic Outlook),為眾人所關注的是印度,今(2020)年實質GDP成長率預測為-10.3%,孟加拉則為3.8%,並且孟加拉的人均GDP將超越印度國際貨幣基金於10月初時發布新一期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World Economic Outlook),為眾人所關注的是印度,今(2020)年實質GDP成長率預測為-10.3%,孟加拉則為3.8%,並且孟加拉的人均GDP將超越印度。
下一篇:光伏应用创新的“茶叶蛋”